南通学校大全南通初中大全海门市四甲镇初级中学

海门市四甲镇初级中学

  • 地址:海门市四甲镇健康路2号
  • 电话:051382681166
  • 邮编:226100
  • 网址:
  • 学校级别:初中 -- 未知
点击查看“海门市四甲镇初级中学”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基本内容

学校简介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是学校文化墙的主题,它是四甲镇初级中学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定期开展的主题征文、班级板报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滴泉》文学社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采;班队、团队、课外兴趣小组有声有色;外籍教师定期来校师生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征文演讲比赛进一步张扬了学生的才华,学校的体育节、读书节更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各班精心布置的图书角,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而班际间的图书漂流又使校园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氛围。
  近三年来学校已完成南通市级课题《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海门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信息技术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已申报为南通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学校教师中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成材导报》、《中华活页文选》、《现代校长》等国家、省级刊物中发表科研论文25篇,获南通市级以上的论文-奖28篇,学校教师中参与课题研究的达60%以上。
  学校与南通体校合作成立了“南通市重竟技体育海门训练基地”,在今年的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实现了金牌的突破。
  目前投资2200余万元的新校区已破土动工,2007年暑期将投入使用,届时教学楼、实验室、图书管、体育馆等所有现代化设施将一应俱全,将成为海门市农村乡镇初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建校大事记

1957年10月? 学校创建。校址在四甲乡梁家占油坊姜家宅,校名为“四甲乡民办初级中学”,校长许厥全。
  1958年4月? 学校改名为“四甲公社农业中学”,,主要负责人是陆圣昌。
  1959年4月? 两所分校拆并,建于目前校址。校长王世杰。
  1961年? 学校规模扩大,分出一部分到惠才大队办学,称“第二农中”。
  1962年? “四甲第二农中”撤消,师生统归四甲农中。
  1963年? 学校更名为“四甲民办初中”,吴益平任校长。
  1964年10月? 学校恢复“四甲农中”旧称。
  1966年3月? 学校更名为“四甲公社中心农中”,梁炳鸿同志为校长。
  1968年? 全县农中大部分转为社办中学。
  1975年? 学校增设高中部,学校更名为“海门县四甲公社社办四甲中学”。
  1981年(80年)? 高中停办,学校改称为“四甲公社社办四甲初中”。
  1991年7月,学校由6班扩为7班,1991年撤同一校并入保田校。
  1992年9月? 布局调整为镇中四轨,保田双轨,撤光明、惠才并入镇中。
  1992年11月 教学楼开工,1993年9月落成,光明惠才两校并入。
  2001年12月? 教学楼、生活楼竣工。
  2005年10月 学校举办首届体育节。

发展简介

1957年10月? 学校创建。校址在四甲乡梁家占油坊姜家宅(现四甲镇八索村),校名为“四甲乡民办初级中学”,校长许厥全。
  1958年4月? 全县办农中,学校改名为“四甲公社农业中学”,四甲梁家店油坊为第一分校,第二分校设在合兴镇,教室是没收地主的房屋,创办农中的主要负责人是乡文教助理陆圣昌。
  1959年4月? 两所分校拆并,建于目前校址。新建校舍共三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另有一间教室和老师寝室在通源镇陈超一家。校长王世杰。
  1961年? 学校规模扩大,分出一部分到惠才大队办学,称“第二农中”。
  1962年? “四甲第二农中”撤消,师生统归四甲农中。
  1963年? 学校更名为“四甲民办初中”,吴益平任校长。
  1964年10月 根据刘少奇主席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的问题”和江苏省委确定的“关于发展半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精神”,海门又掀起“大办农中”的热潮,学校恢复“四甲农中”旧称。为解决教师食宿问题,由文教局拔款在三间教室西山头接建简易生活用房三间。
  1966年3月? 学校更名为“四甲公社中心农中”,县文教局任命梁炳鸿同志为校长。学校双轨,公社拔款砌三间生活用房,一间教室。
  1968年? 全县农中大部分转为社办中学。
  1969年起? 学校改为小学5年、中学4年,初高中各2年,不经入学考试,实行推荐升学。
  1975年? 拆去三间生活用房和一间教室在前面新建一排教室,学校增设高中部,学校更名为“海门县四甲公社社办四甲中学”。
  1981年(80年)? 高中停办,学校改称为“四甲公社社办四甲初中”。
  1980年开始? 小学、初中、高中先后经过逐年过渡,至1984年8月,全部恢复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的学制。本校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1985年? 县教育局拔款在前排教室东头接两间教室,同时在后排东头接6间生活用房。
  1987年? 中小学分开建支,染炳鸿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1988年5月 向四甲村9组征地1.2亩,建成面积为288M2的四甲镇实验中心,造价及内部设施投入共6万元,其中县拔1万元,市局捐助5千元,其余由四甲镇各单位及村资助,同时省拔价值9千余元的仪器。
  1988年9月? 翟汉堂、俞桂枝任命为副校长,潘利华任命为教导主任。
  1988年? 学校办起木工场和科技扶贫服务部,俞桂枝为负责人。
  1990年? 筹办饮料厂,俞桂枝为负责人。
  1990年11月? 建成三上四下两层办公楼一幢,总面积224M2,造价为5.5万元1990年12月? 与四甲驻军协商,师生开垦3亩荒地作为军民共建学农基地。
  1991年7月,实验室添置录像机、照相机、无线话筒等,同时购图书资料4千元,学校由6班扩为7班(初三3轨),1991年撤同一校并入保田校。
  1991年12月 学校向四甲村9组征地3.96亩,用作操场,征地费4万元。
  1991年12月? 搭建车棚2个,面积320M2,造价1.5万元,建宣传橱窗两个,造价0.16万元。
  1992年5月 学校红木雕刻厂经过近半年筹备正式开工,俞桂枝具体负责。
  1992年10月? 在办公小楼前建成一幢生活小楼和一小间文印室,生活小楼上下各4间,造价4万元。
  1992年9月? 学校扩为8个班,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3个班。
  1992年9月? 县局镇政府决定提前在我镇实施9年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为镇中四轨,保田双轨,撤光明、惠才并入镇中,拆镇中后排生活用房,该房址建一幢三层12个教室6个办公室的教学楼,同时在教学楼东侧建一幢二层西向小楼,顶楼用作会议室,底楼作为办公室。
  1992年11月 教学楼开工,1993年9月落成,校门移前,光明惠才两校并入。
  1993年8月 布局调整一,校新领导班子建成:校长梁炳鸿,副校长张达、俞桂枝,教导主任潘利华。
  1994年8月? 在前排平房教室与实验中心之间内操场建两个大车棚,造价6千元。
  1994年1月? 俞淑琴老师承办校办吸塑厂。
  1995年8月? 教学楼后建车棚一个。
  1997年8月? 教学楼前操场浇水泥场地。
  1995年8月? 邢耀忠捐资并亲自带队施工建水冲式厕所1个,捐资8万元。
  1998年8月? 梁炳鸿校长到龄退职,校行政成员年龄偏高,姜文勇同志由四甲中学调入本校任当家副校长,梁炳鸿任党支部书记,张达续任副校长。
  1998年10月 朝西小楼二楼教工会议室改为电脑教室,新买电脑29台,文印室设备更新换代,购电脑及复印机一台。
  1999年2-8月?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制订浮动工资实施方案,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
  1999年9月起? 学洋思实行目标-分层-导学法,学校新购幻灯机13台等,四机一幕开始进课堂。
  2001年5月? 平房教室两间、厨房饭堂两间成危房,招生规模扩大,为改危房和解决缺教室,学校决定拆去教学楼前的一排平房危房,建一幢4层新教学楼,15间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
  2001年8月? 市局统一部署,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员聘任,张达到龄退职,新班子成员为:校长姜文勇,副校长唐进、陈林冲,教导主任张菊萍,办公室主任黄建明,总务主任陈新。拆实验中心和原两幢小办公楼和生活楼,建4层学生公寓,底层为饭堂,上面三层为学生宿舍。
  2001年12月? 教学楼、生活楼竣工。
  2002年1-2月? 规划、重建车棚,建校门,做场地,买教学楼、生活楼东侧的两排民房,改造为锅炉房,添不锈钢燃气灶,购装名锅炉,在新教学楼和生活楼间东边建绿地花园一个。
  2002年2月? 寄宿生达400余人,人数超历史。食堂招标,由两人竞争承包经营。
  2002年8月? 姜文勇调任为四甲中学副校长,陈林冲任校长。组建新领导班子:校长陈林冲,副校长唐进,教导主任陈金生,副主任李鑫鑫、周玉如,办公室主任黄建明,副主任马骏,总务主任陈新。
  2003年8月? 班子成员重新调整:校长陈林冲,副校长周玉如、唐进,陈金生调往货隆初中任副校长,马骏调往树勋初中任教。
  2003年8月? 厨房达标升级改造,宿舍新装电风扇、做衣橱,卫生间改造达标升级。
  2003年2月? 食堂由个人承包改为集体经营。
  2003年12月? 镇对学校进行财务审计。
  2004年7月? 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竞聘中层干部,班子调整:校长陈林冲,副校长唐进(周玉如调离),政教主任江锋,教导主任李鑫鑫,副主任许玉萍、仇建新,总务副主任俞丽娟。2004年8月18日? 市局重新任命校长江伟(东洲中学调入),副校长唐进、陈金生(由货隆初中调入),陈林冲调往四甲中学任教导副主任。同年9月支部改选,江伟被选为支部书记。唐进、周玉如转为正式党员。班子成员为,校长:江伟,副校长唐进、陈金生,政教主任江锋,教导主任李鑫鑫,副主任许玉萍、仇建新,总务副主任俞丽娟。
  2004年8月? 学校内部设施建设,布局进行调整。原朝西小楼二楼电脑教室移至前教学楼顶层东头,原教学楼三楼小会议室移至四楼,原朝西小楼底层最北边的总务室也移至前面4楼,其旧教室作为音乐室。原旧三层教学楼顶楼临时学生宿舍仍然作为学生教室。后排二层楼东两个教室分别作为师生阅览室和藏书,最东一间作为教师藏书室。
  2004年8月-9月? 原29台电脑淘汰,更换成配置更高的电脑;新添阅览橱、书架;理化生实验室达标改造(由原来的3类,升格为2类);发动师生捐书,东洲中学、包场中学也积极扶持,图书藏书增至12000册,重新分类、编号、登记;把原前排厨房东侧装修改造成学校招待餐厅,节省了学校的招待费用。学校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共投资约20万元。
  2004年8-9月? 租凭四甲村闲置办公楼改成教师公寓,外乡镇教师全部入住,楼下4间按标准改成学生宿舍,缓解了部分住宿难的矛盾;并且建成教师用水冲式男女厕所一间。改造其内外环境。
  2004年9月? 教师节,东洲中学、四甲中学、私人业主江炳强等各捐资2000余元,其余各界朋友也慷慨解囊,为学校捐资助共计2万余元。
2005年10月 学校举办首届体育节,教育局督导室副主任张炳华、教研室主任胡伟、教科室主任吴勇、基教科副科长倪强;镇党委刘亚珍书记、朱文蔚副镇长、文卫助理徐亚琴、小学吴忠康校长、幼儿园邱红园长参加开幕式,随后举行运动会。海门电视台、广播电台予以报道。
同年,学校综合考评为二类学校。
  2006年中考,学校录取5名海中生。
  2006年,江锋、仇建新分别调往东洲中学和海中实验部。同年,四甲镇党委、政府决定将四甲镇中和国强初中合并,异地兴建中心初中。征地约47.5,预备投资2200万元。2007年姜晓琳调启东,陈俊调树勋,许玉萍调东洲中学。
  2007年上旬,新校区正式动工。同年10月28日,学校借用四甲部队礼堂,举行校庆五十周年庆典。2007年10月18日,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的校第三届“师慧”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29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了比赛,综合类第一名:陈灵燕;第二名:姜渝;第三名:钱永春。普通话第一名姜丽芳;两字第一名姜渝;教育随感:翟娓;备课和课堂设计第一名:陈灵燕。本次比赛评委为:电视台陆宇峰、顾建;电台李华、张国新;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王军;报社:姜新、曹黎明;教科室:江伟明、张万冲;教研室:徐强、李志军、钱瑾、许东明以及市学科带头人陈铁梅、陆晓、顾学明和孙树华。整个比赛历时一天时间,海门电视台予以了报道。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